Day 2 吳哥窟 Angkor Wat – 城市似的廟宇
吳哥窟 (小吳哥)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物。
建造時間約89年,而建造者是吳哥王朝裡最著名的太陽王, 蘇利耶拔摩二世 (Suryavarman II)。 按照印度教寺廟面朝吉祥東方的習慣, 這個供奉印度大神Vishnu 的寺廟裡一反常規的將廟們開在西方。後來經考古證明,這個經過太陽王仔細計畫過的浩大工程,目的就是為了要將此廟作為自己往生後的安息之地。然而因為工程太過龐大,前後歷時八九十年才完成,也就是說他去世後50年後才被安葬在此。
在進入四面被水包圍的吳哥窟前,我走在當時人認為能夠通往天國虹橋上,細數著橋身兩側的七頭蛇水神,”那枷 (Naga) ”及石雕巨獅。 據說它們可以給國家帶來風調雨順。
主殿裡,迎面而來的是Vishnu神。Vishnu, 又稱之為毗濕奴是維持的神,與Shiva 濕婆毀滅神和Brahma 創造神堪稱印度教裡三個最大的神祇。
經典中記載,Vishnu入睡時,宇宙會縮小成一粒種子,醒來時,宇宙在重新從種子裡誕生。在印度史詩經典中有許多天神在遇到困難時,都需要請Vishnu 來幫忙。
印度的史詩故事是很值得研究的。而關於神的故事更是由口傳的方式傳承下來,因此,在每一時期神的歡迎程度都會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的需求而增強或減弱。 我猜現在應該很多人喜歡拜大象神,Ganish吧,大象神除了可以消除障礙,祂還是個財神喔!
我在接觸瑜珈後開始慢慢了解印度的文化,而來到了信奉印度教的吳哥遺址,我才感受到前人的信仰是多麼多深,他們相信的力量不斷放大到今天的吳哥窟。
吳哥窟的整體建築是比照印度教的曼陀羅 (mandala); 曼陀羅的的本義為”獲得本質的地方”。練習瑜珈靜坐的時候可以凝視著一張曼陀羅圖,可以達到靜心。
來到了總長約0.8里的第一層正方形迴廊,才知道自己的才疏學淺,幾部重要印度史詩都刻畫在這世界上最長的浮雕迴廊裡,但是我只能大概指出羅摩 Rama, 西塔 Sita, 哈努曼猴子王(我們的孫悟空),和魔王Ravana。
這裡是之前幫瑜珈老師翻譯的Ramayana羅摩汧那故事,現在正好派上用場,供大家參考。 RAMAYANA 羅摩汧那
之前在大吳哥看到的攪拌乳海的故事,在這裡,有著完整的石雕紀錄。很不巧的是目前攪拌乳海這一段的石雕正在維修中,我們只能從外圍臨時搭的照片版上略探究竟。
看似垂直的塔全是為了視覺上得震撼,事實上,並沒有那麼高。而爬塔的人,必須要五體投地、手腳並用的上塔,或許這是一種順勢的臣服吧。
吳哥窟,並沒有真正的「窟」。在查資料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廣東話的Wat音就是「窟」的意思。 這裡雖然不是大自然形成的窟,但卻是人工精雕細啄出來的寶庫。
快離開時,我們經過了一顆500歲的高齡芒果樹。在夏天的時候,它依舊是果實累累,非常大方的供當地人享用它的果實。
與穿著高棉戲服的小朋友們合照。一次三塊美金。
最後,我也不免俗的,來與美麗的吳哥窟及它著名的水中倒影一起合照。
設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